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赓续红色记忆、传承延安血脉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陕北信仰实践团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为了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要求,通过踏寻红色圣地,传承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于7月28日,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北信仰”实践团抵达延安,走进“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感悟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的奋进精神,在党史实践中学思践悟。

第一站: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是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日干部而设立的学校。其前身为红军大学。1936年6月在陕西瓦窑堡成立,不久后迁往陕西保安。最初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迁往陕西延安。学校成立时,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抗大的学员以部队中的红军干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主。学校坚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培养抗日干部。由于一些原因,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暂时未对外开放,李奇峰老师在大学门口为实践团同学讲述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历史,事后,“陕北信仰”实践团全体成员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门口合影留念。

第二站: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其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 “陕北信仰”实践团全体成员在“枣园革命旧址”门口合影留念。

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和中央社会部旧址。“陕北信仰”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故居门前,致敬革命先辈,坚定自身的革命信仰。

在枣园的中间位置,坐落着五大书记的雕像。在雕像面前,李奇峰老师为实践团的同学讲述了五大书记的事迹,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园子里领导中国革命。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小院子,毛主席与党中央开展知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筹备,周洋同学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才能够使得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才能够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第三站:杨家岭革命旧址

结束枣园的行程后,实践团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的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进入杨家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中央大礼堂建筑风格上中西合璧,于1939年开始修建,1942年竣工落成,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议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接着,我们参观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我们党向来重视文艺工作的建设发展: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他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跨越72年时空,文艺工作始终是我们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座谈会上的研究讨论,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走进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早期中共领导人曾居住的窑洞,我们从凝固的空间布置和一张张定格的黑白照片中,感受到了70多年前他们工作时的英姿飒爽和生活时的艰苦卓绝。

走出窑洞,我们来到了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这是毛泽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关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一篇重要谈话,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并借此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最后,我们来到了毛泽东曾经劳作过的菜园前,西红柿、辣椒、土豆等蔬菜长的枝繁叶茂,爆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一代伟人虽然已经远去,可他播种下的种子,确年复一年,不断孕育新的生命,结出累累的硕果。

文字来源:焦珂、周洋

图片来源:焦珂、周洋

指导老师:李奇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0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构建文明寝室,共享健康生活——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宿舍文化节活

12月3日,外国语学院于龙子湖校区举办以“构建文明寝室,共享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活动。此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主办,学生会承办,旨在丰富我院学生宿舍生活,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让爱心和温暖与生命同行

为深入探索中原大地的宝藏奥秘,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文化普及服务,6月29日,外国语学院流浪地球团队共10名队员赴河南地质博物馆开展为期1天的文明志愿者活动。此次活动以志愿服务为主…… 流浪地球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小为爱大国

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为了解郑州市部分地区环境保护情况,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6月29日,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小为爱大国团队一行18人前往郑州市二七区开展了为期一天…… 小为爱大国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地铁之行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外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啄木鸟团队,来到地铁站,踏上了调查1号线,2号线和5号线的标识的征…… 啄木鸟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防溺水——珍爱生命,远离湍流

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黄河之滨,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 黄河防溺水宣讲团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感悟红色精神,争做奋进青年

焦裕禄精神这五个字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字眼,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号召并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精神。2019年6月27日,我们小组五个成员一起踏上西行的列车,前往豫东平原的兰考县,…… 兰考红色精神小组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翻译与辨误,学习与成长

为调查新开通的郑州市环形地铁五号线,判断一二号线地铁运行线路英文标志语的翻译准确性,6月27日,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啄木鸟团队一行五人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队员们乘坐地铁一号线…… 啄木鸟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探究黄河起源,追溯人文历史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河水滋养了华夏儿女,同时,在黄河流域也衍生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华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大都来源于…… 追溯黄河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赴福州市侯官村开展侯官“古街焕新”大地美

在闽江之畔的千年古村侯官,一场由青春力量主导的环保行动正悄然展开。近日,我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联合闽侯县…

“心灵驿站·五育润心”朋辈心理项目成功开展

导语: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要求,用行动回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一群众关切、社…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顺利举行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为弘扬社会公益精神,助力学子求学圆梦,4月29日下午,湘潭市川渝商会赴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开展“筑梦同行·大爱无疆”爱心助…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四月芳菲,春意盎然。为进一步丰富儿童课余生活,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山东大…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开展“植梦前行,未来可期” 保研经验交流会

4月26日下午,植物保护学院“植梦前行,未来可期”保研经验交流会在崇德楼C1106成功举办。活动邀请2021级付蓉、徐凯晨、安志鹏、…

最新发布

你朝我走来,遇见最好的自己和最美的你
你朝我走来,遇见最好的自己和最美的你支教,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想给她所有的柔情似水和热血沸腾,这一次,三寸讲台为你而留。能遇见你们,真好2021年的暑假,我有幸来到安阳县南郭安玻希望小学成为一名支…
归去涞兮,看涞水风情
这一期,我们一起去看看涞水的秀丽风景。拒马河,是河北省内惟一一条长年不断的河流。拒马河原名涞水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麓,有二源的说法,一源在涞源县城泰山庙前古塔下,一源在县城南约两公…
夏日悠长,我们未来可期
摘要:2021年7月11日,团队共十五人来到了稼祥中学,在这里开启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之旅。好像所有最美好的故事都发生在夏天,也悄悄结束在夏天。2021的夏天,我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暑…
“书香沁人心,支教情不断”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摘要:7月24日,1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在支教生活中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书香沁·支教情”赴泾县支教团队成员与稼祥中学的孩子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收获了爱与成长,“小红花”和孩子们的相遇让这个…
党史宣讲入民心|中量大青马宣讲团深入温州市泰顺县开展党史宣讲活动
回望百年奋斗路,青春建功新征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党团干部、人民群众从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前行的勇气、精神、智慧和力量,温州市泰顺…
华科振兴队感悟红原“情怀”——探索红原重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一年,作为刚刚脱贫不久的红原县,拥有丰富的生态草原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多家畜牧业重点产业,立足高原牧区实际,逐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红原乡…
【三下乡:幼有所依,我们应使您老有所“医”】—感悟篇Ⅱ
伴随着深度老龄化时代来临,“银发人群”的康复护理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传统养老服务也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而医养结合是人类医疗改革创新中的重点康复工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医疗改革新模式。为此,暑期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遇见烟火调研队地摊经济社会实践
忽如一夜春风来,“地摊经济”火了,像是一种被压抑了太久的欲望。从成都率先给占道经营开绿灯,到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提议给地摊松绑,再到中央文明办明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不考核占道经营,“地摊经济”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遇见烟火调研队地摊经济实践活动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遇见烟火…
探访甘肃陇南西和县乞巧节
乞巧节,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而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是:“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