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探寻各地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作者:吴微微 汪小彤

为深入体会美丽家乡,探索家乡文化遗产,进一步了解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8月5日至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红鼻子小鼹鼠实践队的队员吴微微来到了海南省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海南省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悠久历史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历史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赖以生存、发展,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海南省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国家出台越来越多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越来越多的部门、社会团体和民众也更加关心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同时,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在海南博物馆的实地调研,吴微微了解到目前我省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已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还有65处即将公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已经有数百个。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海南文化遗产,相比较于大多数博物馆所展示的古物,海南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更多偏向于展示人文风俗,例如海南省当地少数民族——黎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现在,海南省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和黎族树皮布制作等9项技艺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中。这也体现出了海南人民的精神文化——勤劳,富有创造力等。这些都是通过文物所给予吴微微最直观的感受。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朱庐执刲银印,1984年5月出土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潭培村,来源于公元前46年的西汉。这块只有不到成人掌心的一半大,但在海南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海南省首次发现的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海南第一古印” “朱庐执刲”银印在海南出土,充分证明了海南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隶属于汉朝中央政府,是研究海南历史沿革、政权交替的重要实物史料,堪称价值连城,是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通过工作人员,吴微微还了解到关于这块银印有趣的故事。原来,在深入潭培乡调查的时候,发现一群村民在打牌,每个玩牌的村民脸上都有一些方形的篆文红印。工作人员上前打听,才知道,村民输了一局,就会用一枚印章在脸上印一次红印,有点类似北方打扑克往脸上贴纸条。工作人员看到那枚印章,感觉非同寻常。原来是村民刘清高在种橡胶树的时候,挖出了距离地面三十厘米的一枚印章。这便是镇馆之宝的由来。

但是,另一方面,从海南省博物馆的调研中,也可以看出海南省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专业人才缺乏。海南省博物馆里有专门的文物修复中心,但是通过向工作人员询问,吴微微了解到工作室内只有一个人数很少的团队,大量文物都还没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海口市文物系统100多人中,具有文博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全是文博工作的需求。二,由于海南经济落后,民众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人人自觉保护文物的共识,这也导致了上文银印由来令人啼笑皆非却又值得深思的故事。

海南的文化遗产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瑰宝的一部分,它蕴含着海南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海南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展现了海南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海南人民智慧的结晶。

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西斯,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正是由于文化的滋养,中华儿女凝聚成一股力,面对再多的磨难,仍然奋勇向前。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魅力再一次让吴微微深受震撼,精巧的馆藏文物,丰富的遗产背景,趣味的来源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青年一代,理应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了解文化,热爱文化,敬畏文化,带动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中华文化,让泱泱华夏文明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璀璨之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4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构建文明寝室,共享健康生活——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宿舍文化节活

12月3日,外国语学院于龙子湖校区举办以“构建文明寝室,共享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活动。此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主办,学生会承办,旨在丰富我院学生宿舍生活,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让爱心和温暖与生命同行

为深入探索中原大地的宝藏奥秘,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文化普及服务,6月29日,外国语学院流浪地球团队共10名队员赴河南地质博物馆开展为期1天的文明志愿者活动。此次活动以志愿服务为主…… 流浪地球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小为爱大国

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为了解郑州市部分地区环境保护情况,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6月29日,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小为爱大国团队一行18人前往郑州市二七区开展了为期一天…… 小为爱大国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地铁之行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外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啄木鸟团队,来到地铁站,踏上了调查1号线,2号线和5号线的标识的征…… 啄木鸟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防溺水——珍爱生命,远离湍流

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黄河之滨,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 黄河防溺水宣讲团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感悟红色精神,争做奋进青年

焦裕禄精神这五个字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字眼,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号召并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精神。2019年6月27日,我们小组五个成员一起踏上西行的列车,前往豫东平原的兰考县,…… 兰考红色精神小组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翻译与辨误,学习与成长

为调查新开通的郑州市环形地铁五号线,判断一二号线地铁运行线路英文标志语的翻译准确性,6月27日,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啄木鸟团队一行五人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队员们乘坐地铁一号线…… 啄木鸟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探究黄河起源,追溯人文历史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河水滋养了华夏儿女,同时,在黄河流域也衍生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华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大都来源于…… 追溯黄河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赴福州市侯官村开展侯官“古街焕新”大地美

在闽江之畔的千年古村侯官,一场由青春力量主导的环保行动正悄然展开。近日,我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联合闽侯县…

“心灵驿站·五育润心”朋辈心理项目成功开展

导语: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要求,用行动回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一群众关切、社…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顺利举行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为弘扬社会公益精神,助力学子求学圆梦,4月29日下午,湘潭市川渝商会赴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开展“筑梦同行·大爱无疆”爱心助…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四月芳菲,春意盎然。为进一步丰富儿童课余生活,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山东大…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开展“植梦前行,未来可期” 保研经验交流会

4月26日下午,植物保护学院“植梦前行,未来可期”保研经验交流会在崇德楼C1106成功举办。活动邀请2021级付蓉、徐凯晨、安志鹏、…

最新发布

滁院学子三下乡:滁州学院经管院学生寻访蚌埠固镇县“农粮驿站”,助力电商兴农
为了解电商助农发展情况,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形成农村新型商业模式和发展趋势。7月14日,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子积极前往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调研当地“农粮驿站”电商助农产业项目的发展状况。2021…
红鼻子鼹鼠实践队线上开展对面塑制作技艺的调研
为了体验面塑的传统魅力,8月24日,红鼻子鼹鼠实践队通过线上召开对面塑流亭大馒头制作技艺的调研会议,深入详细的了解面塑制作的特殊之处。会议伊始,实践队队长姜文龙简单介绍了面塑的历史,姜文龙说到:“…
红鼻子鼹鼠实践队开展流亭大馒头非遗传承调研活动
为了了解流亭大馒头的历史与传承,8月20日,红鼻子鼹鼠实践队队员范璇前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探寻闻名已久的青岛大馒头产业,追寻500年历史背后的传承故事。崂山面塑是崂山地区农村世代相传的手工…
爱上小古文,让传统文化进课堂
本网讯(通讯员姚婳敏)为帮助山区孩子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在诵读、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7月18日下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硒行志愿服务队肖堰完全小学分队志愿者,为襄阳市南漳县肖堰…
广外学子三下乡:云峰绝笔代代传,红色显纲谋振兴
2021年是“乡村振兴”奋进之年,红色乡村依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逐渐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为充分探索显纲村立足于红色资源的乡村振兴模式,2021年7月18日-8月1日,广东…
山东学子三下乡:爱洒教室,共同成长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又是一路风尘仆仆,又是一夜星光灿烂,又是一味苦乐酸甜。问世间志愿为何物,只叫人百感交集。七月中旬,我作为“Cu-Zn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来到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桃墟镇的…
支教三下乡:寻根溯源,探究姓氏由来
本网讯(通讯员姚婳敏)7月17日下午,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肖堰镇肖堰完全小学的教室里,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硒行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为小朋友们开了一堂课——“姓氏的由来”。志愿者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
山东学子三下乡:实践中学习,感悟中成长
2021年8月14日,我们踏上了支教之旅的路程,看车窗外骄阳似火、万里无垠的青空,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支教生活更加期待和紧张。第一节课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踏进教室的讲台。这和我之前的预想…
山东学子三下乡:花果庄遇Cu-Zn,相遇难相忘
回顾自己着沂蒙花果庄村实践的点点滴滴,这半个月的难忘经历不仅赐予我一辈子受用的收获,也给我的心灵带来触动。其实,我一开始就明白,我们这些大学生来支教,并不能给山里的孩子带来多大的改变。我们实践…
山东学子三下乡: 在花果庄村收获满满
“客车载着满怀期待的团队成员们,经过一路颠簸,向着大山深处驶进”。犹然记得我们初入大山时的情景,在我们当中,有很多人是第一次与大山亲密接触,所以不停的张望着窗外,那时候的我们是紧张的,激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