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不忘来时路,共赴新征程——成理学子赴宜宾屏边彝族乡开展访问老党员活动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产业

情牵乡村|不忘来时路,共赴新征程——成理学子赴宜宾屏边彝族乡开展访问老党员活动

历史的车轮滚动向前,革命的前辈是行走的史书。7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宜心彝意,共赴新程”发展成就观察团于宜宾市屏边彝族乡展开展拜访老党员活动,倾听前辈的声音。这次拜访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老前辈们作为党的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见证者,虽已经退休多年,但党与国家仍是支撑他们的跳动的脉搏,入党的誓词仍在他们的耳边久久回响。

邓长登:忠诚党的领导事业,坚定信念跟党走

屏山县屏边村七组的老党员邓长登说:“回忆我这一生,从1972年入党,我已有50年的党龄,是在党的培养、关爱之下才有了今天。当我回想起自己入党的那一刻,仍然激情澎湃。”

慰问中,团队了解到邓爷爷曾加入过民兵连、防疫站,也当过村队长,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也切身参与了打彝匪解放凉山、四川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政策等历史大事。邓爷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中实时流露出对党和国家的初心与坚守。

如今,75岁的邓爷爷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党的最新思想的相关书籍,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在访问过程中也热情地同团队成员们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邓老在与实践团队交流中,神情满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而当问到大学生的建议时,邓老表示未来属于青年,成长路上一切并非一帆风顺,但不该畏惧困难,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做任何事情应该下定决心,磨砺自己,现在青春正好,坚定信念跟党走,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宗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忘乡村,为家乡建设增添靓丽色彩!

图为邓长登老爷爷为团队成员讲述他的生平经历

图为邓长登老爷爷为团队成员讲解他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感悟

黄秀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心一意为国奉献。

青龙村的71岁老党员黄秀金的光荣事迹让调研小组的成员连连惊叹——1969年在北京当防化学兵,1975年退伍后在屏边乡政府当支部书记,见证过内蒙古无人区核武器的试验,也亲历过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此外,黄书记也处理了许多党务工作,深受青龙村村民的爱戴。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黄书记在50岁便顺应国家政策早早退休。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应该让年轻干部走上舞台大展身手。

他不愿意给国家增添负担,与老伴二人住在田间,种了许多蔬菜水果,靠着退休金与这片土地,黄老的生活能够自给自足。热情的二老在访谈过程中也不忘拿些水果分给大家,半生波澜看遍,归来仍着荆钗。

在访谈的最后,黄书记拿出了珍藏着的光荣——在党50年的勋章,佩戴在胸前的红色勋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对黄老来说,这是永远记在心里的一份荣耀。黄书记对着团队成员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给了你们相对富足的生活,但是我相信后生们一定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图为黄秀金老爷爷为团队成员讲述他的生平经历

图为黄秀金老爷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图为团队成员与黄秀金老爷爷夫妇二人的合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独有的标志,我们的国家行进在崛起复兴之路上,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的和平稳定,是经历了前

人不断努力所创造的,而生活在这和平稳定的时代中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许多可贵的精神财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党员是行走的史书,是国家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到富起来的见证者,国家在迈步向前的过程中也没有忘记这些时代的奉献者,屏边彝族乡的干部们一直都惦念着这些可敬的人,声声问候,事事关心,让他们在家乡能够安享晚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个时代的共产党员都有着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安定的环境,没有战乱,没有饥荒,这是前辈们递给我们的接力棒,他们已经完成了属于他们的使命,而下一站的名字,就是振兴!青年人需要传承这种甘于奉献、勇往直前的情怀与气魄,时代复兴重任已然从前辈的手上转交到了我们的手里,接替时代复兴旧业,我们重任于胸!

责任编辑:蒋金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5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构建文明寝室,共享健康生活——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宿舍文化节活

12月3日,外国语学院于龙子湖校区举办以“构建文明寝室,共享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活动。此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主办,学生会承办,旨在丰富我院学生宿舍生活,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让爱心和温暖与生命同行

为深入探索中原大地的宝藏奥秘,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文化普及服务,6月29日,外国语学院流浪地球团队共10名队员赴河南地质博物馆开展为期1天的文明志愿者活动。此次活动以志愿服务为主…… 流浪地球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小为爱大国

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为了解郑州市部分地区环境保护情况,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6月29日,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小为爱大国团队一行18人前往郑州市二七区开展了为期一天…… 小为爱大国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地铁之行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外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啄木鸟团队,来到地铁站,踏上了调查1号线,2号线和5号线的标识的征…… 啄木鸟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防溺水——珍爱生命,远离湍流

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黄河之滨,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 黄河防溺水宣讲团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感悟红色精神,争做奋进青年

焦裕禄精神这五个字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字眼,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号召并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精神。2019年6月27日,我们小组五个成员一起踏上西行的列车,前往豫东平原的兰考县,…… 兰考红色精神小组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翻译与辨误,学习与成长

为调查新开通的郑州市环形地铁五号线,判断一二号线地铁运行线路英文标志语的翻译准确性,6月27日,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啄木鸟团队一行五人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队员们乘坐地铁一号线…… 啄木鸟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探究黄河起源,追溯人文历史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河水滋养了华夏儿女,同时,在黄河流域也衍生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华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大都来源于…… 追溯黄河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赴福州市侯官村开展侯官“古街焕新”大地美

在闽江之畔的千年古村侯官,一场由青春力量主导的环保行动正悄然展开。近日,我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联合闽侯县…

“心灵驿站·五育润心”朋辈心理项目成功开展

导语: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要求,用行动回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一群众关切、社…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顺利举行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为弘扬社会公益精神,助力学子求学圆梦,4月29日下午,湘潭市川渝商会赴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开展“筑梦同行·大爱无疆”爱心助…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四月芳菲,春意盎然。为进一步丰富儿童课余生活,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山东大…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开展“植梦前行,未来可期” 保研经验交流会

4月26日下午,植物保护学院“植梦前行,未来可期”保研经验交流会在崇德楼C1106成功举办。活动邀请2021级付蓉、徐凯晨、安志鹏、…

最新发布

彝乡挺进振兴路 高歌迈步新征程
彝乡挺进振兴路高歌迈步新征程7月14日至7月22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宜心彝意,共赴新程”发展成就观察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赴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
助力乡村垃圾分类,共建美好社区
青春闪耀南理工,能动学子在行动: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政策,体悟社会实情,助力建成和谐新社区,南京理…
乘数字经济“东风”,辟乡村振兴之路——数字经济视域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
导语:7月10日上午,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乡村振兴助力小队,以“探究数字经济对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现状”为主题,于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展开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要强,…
古村探探队“”探古村”-通过传统建筑,感受历史风韵
今天,我们探探队主要探索了八门一府以及李家疃博物馆。经过导游姐姐介绍我们了解到八门:北边有个孝义房,王氏,16岁嫁进王家门,做了偏房,不长时间就守了寡,正房有一个儿子,儿子后来又生下4个儿子,16个重…
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6月27日,食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心灵归宿”乡村振兴观察团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斌,副院长马龙,校团委哈琰书记,食品学院团总支书记钮辰晨及相关专业博士4人带领下,蒙城乡村振兴局副主任…
深入乡村探索,助力乡村振兴
导语:团队成员在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于7月10日上午,由安徽财经大学的同学组成乡村振兴助力小队,以“探究数字经济对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现状”为主题,于安徽省宿州市“三瓜公社”展开实践调…
古村探探队探古村——对古村落消失的思考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药学院古村探探队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切实感受到乡村的生存之难,人口的大量流失,村内在白天几乎看不到人,村子仅有一个“外壳”,这也让团队成员深深担忧未来还会有乡村吗?城镇化…
安徽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助力小分队:三下乡,谋振兴
导语:7月10日上午,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同学参与“赋能乡村振兴”的主题社会实践,以探究数字经济振兴乡村产业的实现路径为目的,于安徽省宿州市展开实践调研活动。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农…
古建筑的未来
李家疃村确实是拥有众多的古建筑群,古建筑360余间,风景优美,拥有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许多老人也把这里作为养老的场所,在这里愉快的生活。2010年,李家瞳村被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
家乡发展观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南北的路纵横,却总指向一隅,成长的思绪万千,却总被一处情牵。不知大家的记忆里是否会有一个让你魂牵梦萦的小城、小镇或村庄,而随着时代发展,它们大都变了模样,因为它们在慢慢成长。时代发展的脚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