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从常态化到高质量:”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优化的多维路径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作者:从容应队

“育人”是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旨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强调统筹推进“双减”政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减轻,课外培训治理成效显著。如何持续优化教育生态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探究这一议题,调研团队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构建覆盖社会、家庭、学校三大场域的分析框架。在定量层面,调研团队结合理论框架分别设计针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调查问卷并进行预测试,确保问卷质量。数据收集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进行,收到来自实际有效问卷教师3882份、家长2301份、学生2610份。在定性层面,团队制定教师、学生、家长三类群体的访谈提纲,共收集到访谈录717份,并对此运用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

图1 团队深入开展调研活动

研究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社会系统在支持基础教育发展方面存在不均衡与欠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差距明显。城市地区公共服务资源丰富,城区学生在放学后利用空闲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比农村学生分别高出7.15%和6.99%;57.23%的城市学生能在校外利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学习,比农村学生高出10.81%。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匮乏,57.62%的农村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来玩电子产品。另一方面,社会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多由教师自主开发,社会力量参与度低,且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同时,社会组织参与基础教育建设的力量较为薄弱,43.69%的教师表示没有精力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尽管92.66%的教师认为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有必要,但实际参与情况不佳。

家庭系统同样面临困境,不协调与欠沟通问题突出。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对“双减”政策理解不足,过度关注孩子学业成绩,教育焦虑并未有效缓解。调查显示,仍有69.59%的家长表示焦虑程度不变或者增加,47.6%的教师认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38.07%的家长选择进行一对一家教或者校外培训,同时,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淡薄。虽然多数家长认可自身在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关注等方面的责任,但在实际行动中,多位教师表示家长未能真正主动承担教育责任。此外,家校协同机制不完善。50.27%的家长在“双减”推进后与教师的沟通保持不变,36.76% 的家长与教师沟通有所减少,46.29%和52.86%的教师表明需要和非常需要进一步优化家校协同机制。

学校系统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教育性尚需深化。首先,课程教学质量提升面临挑战。教师虽积极调整教学,但68.47%和19.4%的教师表示在教学方面需要和非常需要更科学的指导。同时,14.71%和2.98%的学生对教学质量“一般”和“不满”,21.77%和4.3%的家长对教学质量“一般”和“不满”,反映出学校教学体系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教学质量的可视化与评估反馈机制。其次作业设计不够精细,书面作业占比较大,劳动、手工等实践类作业较少,仅25.69%的家长认可作业内容实现分层设计,44.37%的学生希望教师“根据个人情况布置作业”。此外,课后服务资源配置也存在不合理,80.53%的教师表示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主要为基本托管,科技创新、艺术、体育等多样化课程不足,且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场域出发,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在促进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效互动方面,加大公共服务资源投入是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应向农村中小学校倾斜资源,完善教学设施;社区要积极建设教育空间,组织各类活动。同时,学校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缩小地域差距。此外,挖掘优质社会文化资源,例如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程,丰富育人层次。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家庭角色专业化发展也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应利用专家和社区资源,为家长提供培训,提升其教育认知和育人能力。家长自身要加强学习,主动参与家校协作,关注孩子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调节自身的教育期望,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将培养视野拓宽到兴趣爱好、技能提升等领域。

学校系统需推进深层次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此外学校还可以强化圆桌教研,建立教授同一班级、同一学科教师的作业设计研讨制度,引进数字作业平台,从而实现精细化作业设计与管理。最后完善课后服务体系,依据学生兴趣调查开设相应的课程,拓展多种渠道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

此次调研成果意义重大,为“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它不仅让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生态存在的问题,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减”政策将更好地落地生根,基础教育生态将持续优化,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助力其全面健康成长。未来,随着这些优化措施的逐步推进,基础教育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5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滨湖新区包河大道云谷路东侧用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场地成半岛状突出巢湖,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纪念…… 刘李 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四月芳菲,春意盎然。为进一步丰富儿童课余生活,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山东大…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开展“植梦前行,未来可期” 保研经验交流会

4月26日下午,植物保护学院“植梦前行,未来可期”保研经验交流会在崇德楼C1106成功举办。活动邀请2021级付蓉、徐凯晨、安志鹏、…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召开班级“两创建”活动动员大会

4月27日上午,植物保护学院在学院大会议室B1212室召开班级“两创建”动员大会。辅导员贾志宏、学生会学风全体学生、各年级学生…

信阳师范大学“五四传薪火,青年勇担当”|我院与校团委联合举行升国旗仪

为弘扬五四精神,厚植广大师生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4月28日,教育科学学院和校团委联合于明德广场举行…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一生一技”之 第二十二届教师风采大赛决赛

4月29日,教育科学学院于逸夫楼报告厅举办“一生一技”之第二十二届教师风采大赛决赛。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缑星、副院长郭…

最新发布

农家乐项目竞争者分析
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是旅游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大意为去自己向往的地方进行短暂停留,去观赏当地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美景及其风土人情等。旅游者通过观光游览可达到改变常居环境、开阔眼界、增长见…
“渔”跃云端——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实地调研水产养殖数智转型的新趋势
江西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渔”跃云端团队前往江西九江市瑞昌市与彭泽县两地开启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九江当地水产养殖的现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次调研与养殖户、养殖企业管理人员、技术研发…
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健康服务部召开第二次部门例会
(通讯员张容华熊圆鑫许清丽)为帮助志愿者明晰新学期工作规划并进一步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交流,3月7日19点,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院”)学生会健康服务部于景德楼中栋112教室召开第二次部门例会。参会…
踏高跷,舞春风 —— 司马村高跷队:传承百年艺术,演绎时代风采
高跷艺术在中华大地的广袤土地上,传统文化犹如繁星点点,照亮着历史的长河。其中,河南省内黄县司马村的高跷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来自中…
法治宣传接地气:泰州地方性法规情景剧走进社区
为进一步丰富普法宣传形式,提升社区居民对地方性法规的了解和参与度,2025年3月6日,“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深入海陵区东街社区,为老年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普法活动——法治宣传接…
智泊擎岸——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实践团队研发智控泊离跨界传奇
近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智泊擎岸实践团队深入全国各地船舶公司,聚焦“企业智控泊离跨界传奇”主题开展调研。实践团队从实地考察、创新模式、技术研发、合作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团队通过系统梳理…
泰州市法规“乡音”传,社区情景剧“法韵”流
泰州市法规“乡音”传,社区情景剧“法韵”流在法治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的当下,让法律法规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全民遵循的行为准则至关重要。近日,“法治+本土文化: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
暨南大学湾区青年 以健康与文化 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2025年新春之际,面对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推动农村地区的健康与文化发展成为关键任务。暨南大学“湾区同心”粤港澳青年健康赋能实践团与共青团花都区炭步镇委员会通过“百千万”校地通结对…
‘智’力返乡——开辟人才“返乡”新路径
近几年,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地位日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如何让乡村留住人…
“桑榆启春”,智力返乡——退休不褪色,“返乡”助发展
时至今日,乡村振兴一词愈发频繁进入公众的事业。乡村振兴,靠的是人才。党的20大报告中有36次提到了人才,可见人才于乡村振兴之可贵。乡村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高知人群的供给如何落实,供给方与需求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