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亲手制作包子,品味包子文化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YJYDZH

亲手制作包子,品味包子文化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传统美食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包子,这一看似简单的面食,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技艺。近日,我亲身体验了这一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其中的文化魅力和匠心精神,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包子,这一中国传统面食,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包子最初被称为“馒头”,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为流传的是与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有关。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后,在班师回朝途中需渡过泸水,但军队却无法渡河。诸葛亮便命厨师用面包肉,并且捏成人头形状,一共49颗,用来祭祀河神,以求顺利渡河。这种祭品后来被称作“蛮首”或“蛮头”,之后又演变为“馒头”。然而,当时的“馒头”已包含馅料,与现代的包子更为相似。

到了晋代,馒头之名正式出现,并当做四季祭品使用。唐代时,馒头已成为人们的普遍食品。到宋代时,“包子”这一名称开始使用,并逐渐和馒头区分开来。明清时期,人们才彻底将包子和馒头分开称呼,有馅的称为包子,无馅的称为馒头。

于2024年1月22日,由于接近新年,我家准备准备一些包子。我也参与了包子制作。当天,桌上摆放着制作包子的材料和工具。我母亲开始演示包子的制作过程。从和面、发酵、擀皮、包馅到蒸煮,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并让我亲手体验。

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开始动手制作包子。首先是加入少量水和酵母菌,后将面粉加入之前的水中,后再根据加入面粉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水,这个过程中,他对水分的掌握恰到好处,使得面团既不过于干燥,也不过于湿润,之后将其揉成光滑的面团。揉好的面团要做到手不粘面.面不粘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过程中你会感到非常累,尤其腰部和手臂最累。面团揉好后,揉好的面团被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发酵,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团逐渐膨胀,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发酵的时间根据气温和湿度而定,一般需要一到两个小时。

在等待面团发酵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准备馅料。这次活动的馅料是猪肉白菜馅,选用新鲜的猪肉和白菜,白菜和猪肉都需要切成丁状,之后将切好的白菜.猪肉和调料放入锅中炒好备用。馅料准备好后,面团也发酵好了。我们将面团揉成条状,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然后擀成圆形的面皮。

之后开始包馅的环节。接下来,母亲将发酵好的面团擀成薄片,将适量的馅料放在面皮中央,然后捏褶收口,将馅料完全包裹在面皮内,将其折叠成包子形状。母亲的手法熟练而精准,每一个包子都大小均匀,形状美观。在包子的馅料上,她也毫不马虎,精选各种新鲜食材,搭配得恰到好处。这个环节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否则容易露馅或者包子形状不美观。在母亲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包馅的技巧,包出的包子也越来越好看。虽然我的包子在形状和口感上还与母亲师傅的作品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复杂性和细致性。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操作,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到最终成品的质量。

最后是将包好的包子放入蒸笼中进行蒸煮。蒸煮的时间根据包子的大小和火候而定,一般需要二十分钟左右。

终于,包子蒸熟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蒸笼,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看着一个个圆润饱满、皮薄馅大的包子,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包子,更是觉得味道鲜美无比,让人回味无穷。

通过这次亲身参与包子制作的过程,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的匠心精神。包子的制作不仅需要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经验,更需要一颗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热情。

在包子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标准和工序。从选材、和面、发酵到擀皮、包馅、蒸煮,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包子的口感和品质。制作人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把控都极其严格,不容许丝毫的差错。

包子的制作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一种文化意义的体现。它承载着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让人们通过品尝美食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首先,包子的制作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智慧。中国人讲究饮食的平衡和营养搭配,包子作为传统美食之一,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其制作工艺和馅料搭配都蕴含着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和对美食的追求。

包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其圆润的外形寓意着团圆和和谐,常作为节日食品出现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象征着家人团聚和幸福美满。同时,包子也代表着尊贵和礼仪,在古代常作为宫廷食品赏赐给群臣。

其次,包子的制作体现了中国人的包容性文化。包子纳百馅,有容乃大,内藏乾坤,正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日常生活境界。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包子的馅料上,也体现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地域个性上。各地的包子都融入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包子。这种包容性和多样性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最后,包子的制作还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团圆的期许。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包子寓意着团圆和和谐,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这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通过这次亲身参与包子制作的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的与家人团圆的欢乐。包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不仅口感鲜美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与家人的相处,让我们在奔向远方的同时也不忘陪伴家人,毕竟我们本来就是为了过得幸福。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面对生活,妥善处理与家人的矛盾与冲突。这如同包子一样即使有褶子也会变为圆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6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解码植物智慧,探寻自然真章

为践行科学教育理念,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4月19日,生命科学学院于方荫楼三区五楼会议室开展《解码植物生存智慧》研学讲堂,引领孩子们走进植物…… 生命科学学院采编 江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志愿精神照亮校园,携手共建有序停车

为保障师生通行安全,营造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传递温暖与责任担当,4月起,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电动车停放巡视活动,生科学子化身文明秩序的守护者,用行动为校园的整洁与和谐注入青春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采编 江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夯团务知识之基,启青春奋进之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巩固入团积极分子的基础团务知识,检验生命科学学院入团积极分子的理论素养与思想政治觉悟,为团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4月15日…… 生命科学学院采编 江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青春趣跑,运动同行

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团队合作精神,展现生科学子的青春风采,3月25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以“青春趣跑,运动同行”为主题在方荫楼举办了趣味运动会,生科学子们踊跃参与。趣味运动会…… 生命科学学院采编 江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巧手传薪火,歌声暖夕阳

三月春风暖人心,雷锋精神永流传。为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生科学子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3月15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前往南昌优年…… 李姝婷 江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传承雷锋精神,共赴碧水之约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激励学生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3月16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文旅先锋青年…… 何晴 江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情暖志愿日,温暖伴征程

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引导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贡献青春力量,12月7日,生命科学学院在青年文化广场举办“十二·五国际志愿者日”…… 生命科学学院采编 江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骨干引领展芳华,青年逐梦践初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号召,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生科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增强实践…… 生命科学学院采编 江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灵驿站·五育润心”朋辈心理项目成功开展

导语: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要求,用行动回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一群众关切、社…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顺利举行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为弘扬社会公益精神,助力学子求学圆梦,4月29日下午,湘潭市川渝商会赴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开展“筑梦同行·大爱无疆”爱心助…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兴趣课堂四月第三期总结四月芳菲,春意盎然。为进一步丰富儿童课余生活,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山东大…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开展“植梦前行,未来可期” 保研经验交流会

4月26日下午,植物保护学院“植梦前行,未来可期”保研经验交流会在崇德楼C1106成功举办。活动邀请2021级付蓉、徐凯晨、安志鹏、…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召开班级“两创建”活动动员大会

4月27日上午,植物保护学院在学院大会议室B1212室召开班级“两创建”动员大会。辅导员贾志宏、学生会学风全体学生、各年级学生…

最新发布

汴河传古韵,灯火映辉煌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织的当下,各类民俗活动纷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宿州灯会,作为皖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盛事,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当地人民精神风貌与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为了营…
汴河传古韵,灯会映辉煌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织的当下,各类民俗活动纷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宿州灯会,作为皖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盛事,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当地人民精神风貌与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为了营…
破方言传承困境,筑文化复兴根基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宏伟版图中,熠熠生辉。它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表达形式,更是…
守护乡音,传承华夏文化根脉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宏伟版图中,熠熠生辉。它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表达形式,更是…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学沂蒙精神 传红色基因”宣讲活动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并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1月21日,聊城大学沂蒙精神红韵志愿宣讲团于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第一中学进行了“学沂蒙精神传红色基因”宣讲活动。宣讲活动…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聊大学子高中母校行”招生宣传社会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与选拔过程中的有效衔接,拓展高中高校“双高”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助力高中学子全面发展、成长成才,1月10日,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辅导员岳贤磊带领王新鹏、谷召…
地理与环境学院举办“烛光引路 童心翱翔”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沟通和协作能力,激发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热情,1月14日,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3级5班团支部于莱芜区滨河小学开展了“烛光引路童心翱翔”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
山东大学(青岛)学生生命彩虹支教调研协会寒假线上支教活动第一周顺利结束
2025年1月20日至1月24日,山东大学(青岛)学生生命彩虹支教调研协会的寒假线上支教活动拉开了帷幕,第一周的课程如期顺利结束。这场充满温暖与关爱的线上教育之旅,面向乡村小学1-6年级及初中8年级的学子,开设…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沂蒙精神照亮校园 志愿宣讲传递力量”宣讲活动
为了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让同学们从先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1月17日,聊城大学沂蒙精神红韵志愿宣讲团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中学开展了“沂蒙精神照亮校园志愿宣讲传递力量”…
东南大学 “再声” 小组聚焦南京白局传承 探索文化新生机
近日,东南大学“再声”社会实践小组在寒假期间聚焦南京本土唯一古老曲种——南京白局,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与传承探索活动,其中与南京曲艺协会许耀华老师的访谈成为关键一环。精心筹备,开启访谈之旅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