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老旧社区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更新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青年群体积极投身其中,为老旧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来自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的社区热心青年小队通过对多个社区进行走访调查,深入探索青年助力社区改造实践新路径,为这一进程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国老旧社区数量庞大,全国2000年前建造的老旧社区达21.9万个,其中部分社区存在公共空间不足、消防隐患突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以保定市田野社区为例,其60%的小区建成超20年,老年人口占比28%,停车难、设施陈旧、居民情感疏离等问题长期困扰着社区居民。然而,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青年参与基层治理,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 2025年)》《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等,为青年参与老旧社区治理提供了政策机遇。
图 1 田野社区治理理念
在技术赋能方面,针对老旧社区技术韧性不足的问题,青年们积极作为。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开发适老化数字平台,通过深入了解老年居民的使用习惯和需求,简化“智慧社区”小程序操作界面,增设语音交互功能,方便老年居民使用。青年们还主动组织“一对一”老年数字培训,利用自己的课余或业余时间,耐心地帮助老年群体熟悉智能设备的操作,跨越数字鸿沟。同时,联合高校、企业成立“青年技术联盟”的过程中,青年积极牵线搭桥,推动技术方案与居民需求精准匹配,提升社区数字化服务水平。
空间优化上,青年们同样贡献突出。例如青年们积极参与“绣花式微改造”,主动寻找社区闲置空间,像废弃锅炉房、闲置仓库等,然后与社区合作,将这些空间改造成“共享家”驿站,集成助老洗衣房、儿童活动室、文化长廊等多种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在引入青年设计团队规划雨水回收系统、太阳能照明等生态项目时,青年治理者积极协调各方,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推动绿色更新,打造“全龄友好 + 功能复合”公共空间。
图2 社区新文明实践站
为重塑社区情感纽带,青年深入挖掘社区文化IP。他们走街串巷,收集老照片、聆听居民讲述社区故事,组织青年与居民共同策划“社区记忆展”,通过这些形式传承历史文化,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创新活动形式方面,青年小队开展“代际协作工坊”,如组织青年教老人使用手机、老人传授传统手艺,促进代际交流与融合,构建“文化记忆 + 代际共融”社区生态。
图3 社区新文明实践站
在主体协同方面,青年治理者推动完善“党建引领 + 多元共治”机制。他们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促成设立“青年治理专项基金”,鼓励青年申报社区微更新项目,并简化审批流程。构建“三级议事平台”过程中,青年作为重要的沟通桥梁,定期组织居民、物业联席会议,明确责任分工,提升治理效率。推广“志愿服务积分制”时,青年治理者带头参与社区服务,用实际行动激发青年持续参与动力。
青年参与老旧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田野社区,青年参与后,社区数字化服务覆盖率大幅提升,老年居民对数字化服务的使用率显著提高。社区新增多个多功能公共空间,居民活动参与率明显上升。代际协作活动频繁开展,居民满意度提升至较高水平。青年主导的项目落地率显著提高,社区投诉率明显下降。
春晖社区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党建结对共建,吸引众多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在适老社区和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等项目中,青年与高校师生紧密合作,为社区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意。藤山社区的青年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快速传播社区通知公告,组织各类节日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减少隔阂,提升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支持度。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组织能力,为活动增添更多趣味性和吸引力,推动社区治理模式不断优化。
图 5 田野社区“共享家”便民轮椅、便民医药箱
不过,青年参与老旧社区治理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青年缺乏治理经验,在与老年居民沟通和需求理解上存在不足,部分活动难以维持长期性。同时,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居民协同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存在挑战,但青年参与老旧社区治理的前景依然广阔。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及青年自身能力的提升,青年力量将在老旧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相信在青年群体的持续努力下,老旧社区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居民生活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社区发展将迈向新的高度,为城市更新和社会和谐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71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