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号,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拜访了老城区邙山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家笙技艺传承人。
我们刚刚下车,就看到了前来迎接的毛国永先生,在毛国永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来到了毛智元老先生做笙的屋子,并见到了毛智元老先生。
老先生和蔼可亲,一直笑着跟我们交流。他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制作笙的流程,带我们看了制作笙的材料如紫竹、铜片等,并且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各个材料的好处,还给我们演示了制笙的某道工序。
当问及关于笙的订购问题,老先生回答道“过去的客户主要是民间,现在有很多学生学这个。”毛家笙因为名声口碑都很好,远销西安、北京、广州等学校,但是由于笙制作工序多,耗时久且制作人数少,只有老先生与其儿子毛国永先生两个人制作,通常会跟不上产量。“六七天制作一个笙,做的比较慢,一年也做不了多少。”
人数少,可以来招工,但是这对毛家笙来说是个难题:“招人吧,需要学很长时间,再说我们工资比较低,人家也不愿意干。”毛家笙利润低,愿意坚持的人少,这也是毛家笙传承方面面临的大问题。如今毛家笙的传承人只有老先生的儿子毛国永一人,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
但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毛家笙也遇到了对它有利的一面“现在运输是快递,做完了之后按照他给的地址发过去就行了,过去的时候做成了我背着过去。”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如果有外省的订单,老先生就只能靠自己把笙给人家送过去,其中辛苦,难以想象。
闲聊几句之后,老先生再次发出感慨:“做一个笙很麻烦,需要一百多道工序。”一百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付出足够的精力,体力与耐心。“现在你们的机会多,能上学,能去城里工作,很少有人再来学这些了。”
传承人数少是大多数非遗都面临的问题,看着只有父子两人工作的屋子,我们一时间心情都略有些沉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靠国家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人的传承。现在许多非遗的传承人仍是屈指可数,我们应积极宣传与发扬,吸引许多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以免在其消失的时候后悔莫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39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