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老旧社区改造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的关键任务。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一群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青年,正积极投身其中,为老旧社区的蜕变贡献着独特力量,成为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先锋军。
我国众多老旧社区建于2000年以前,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匮乏、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例如,某典型老旧社区楼龄大多超20年,老年人口占比近30%,停车难、环境差、文化活动缺失等问题突出,居民生活幸福感较低。
面对这些困境,青年群体凭借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技术赋能方面,针对老年居民数字技术应用率低的状况,开发适老化数字平台,简化操作界面并增设语音交互功能,如“一键呼叫”“语音导航”等,还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一对一”上门培训,极大提升了老年群体智能设备使用率,让科技更好地服务老年生活。
图1 社区服务中心
图2 社区新文明实践站
空间活化也是青年改造老旧社区的重要着力点。他们以“绣花式微改造”激活闲置资源,将废弃锅炉房改造成多功能“共享家”驿站,涵盖助老洗衣房、儿童绘本角、非遗文化展示区等功能,有效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同时,引入青年设计师团队推动绿色更新项目,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建设雨水回收系统,既优化了环境,又助力社区获评省级“绿色更新示范点”,让低碳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为重塑社区认同,增强居民情感联结,青年们策划了“社区记忆展”,通过征集老照片、录制口述历史纪录片等方式,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IP,吸引众多居民参观,显著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此外,开设“代际协作工坊”,组织青年志愿者与社区手艺人开展双向赋能活动,促进了代际间的交流与传承,让社区充满“家”的温暖。
在构建共治生态上,青年群体积极推动多元协同。设立“青年治理专项基金”,政府资金支持与高效审批流程助力众多社区微更新项目落地,惠及大量居民。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议事平台,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方权责,有效解决了垃圾清运等困扰居民多年的难题。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激发了青年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治理氛围。
图3 社区新文明实践站
图4 社区新文明实践站
“青年不仅是社区问题的发现者,更是解决方案的践行者。”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探索出可复制的治理模式,为全国老旧社区转型提供借鉴。目前,已有多个社区在青年的参与下实现了华丽蜕变,环境显著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社区凝聚力不断增强。
老旧社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年创新为其注入了强大动力。从技术革新到文化共融,从空间优化到多元协同,青年的积极参与不仅为老旧社区带来了新活力,更展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无限可能。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青年投身其中,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更加美好的社区新画卷,推动社会治理不断迈向新高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71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