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社区占比超35%,普遍存在设施老化、空间不足、居民疏离等问题。以某典型社区为例,60%的小区楼龄超20年,老年人口占比近30%,长期面临停车难、环境差、文化活动匮乏等痛点。与此同时,政策持续鼓励青年参与基层治理,城市社区工作者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已达35%,其在数字化改造、资源整合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针对上述问题,本团队提出了四个核心解决方案,旨在从多个维度入手,全面提升老旧社区的治理和居民生活质量。
1. 技术赋能,弥合“数字鸿沟”
针对老旧社区老年居民占比高、数字技术应用率低的难题,提案提出“适老化+智慧化”双轨并行的技术赋能方案。一方面,开发适老化数字平台,简化操作界面并增设语音交互功能,例如设计“一键呼叫”“语音导航”等模块,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同时,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一对一”上门培训,手把手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门禁、线上缴费等功能,累计覆盖超5000人次,试点社区老年群体智能设备使用率提升至60%。
图1智慧党建平台及智慧田野小程序
2. 空间活化,激活“沉睡资源”
面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不足、功能混乱的痛点,提案倡导以“绣花式微改造”激活闲置资源。例如,某社区将废弃锅炉房改造为“共享家”驿站,集成助老洗衣房、儿童绘本角、非遗文化展示区等多重功能,日均服务居民超200人次,空间利用率提升80%。同时,引入青年设计师团队,推动绿色更新项目落地: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年发电量达1.2万度;建设雨水回收系统,灌溉社区绿化带,年节水超800吨。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空间布局,更将低碳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助力社区获评省级“绿色更新示范点”。
图2社区共享模式
3. 情感联结,重塑社区认同
为破解居民情感疏离、文化凝聚力不足的难题,提案提出“文化记忆+代际共融”的情感联结机制。一方面,组织青年与居民共同策划“社区记忆展”,通过征集老照片、录制口述历史纪录片等方式,挖掘社区百年纺织厂历史、传统节庆习俗等文化IP,吸引超万人次参观,居民归属感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开设“代际协作工坊”,设计双向赋能活动:青年志愿者每周开设“手机课堂”,帮助老年人掌握线上购物、视频通话等技能;社区手艺人则传授剪纸、糖画等传统技艺,累计开展活动48场,参与家庭超1000户。一位居民感慨:“以前邻居见面不打招呼,现在一起学手艺、聊家常,社区真正有了‘家’的味道。”
图3 社区新文明实践站
4. 多元协同,构建共治生态
针对政府、企业、居民责任划分模糊的治理瓶颈,提案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协同机制。一是设立“青年治理专项基金”,政府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青年申报社区微更新项目,审批流程从3个月压缩至15天,已落地“口袋公园”“智能停车系统”等62个项目,惠及居民超10万人。二是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议事平台,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方权责。例如,某社区通过平台协调物业、业委会和青年团队,仅用2周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垃圾清运难题,投诉率下降70%。此外,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青年参与社区服务可兑换免费健身课程、技能培训等权益,累计注册志愿者达1.2万人,服务时长超8万小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新生态。
图4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青年不仅是社区问题的发现者,更是解决方案的践行者。”提案团队表示,将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探索可复制的治理模式,为全国老旧社区转型提供“青春样板”。老旧社区治理是一道复杂的综合题,青年创新正成为破题的关键力量。从技术赋能到文化共融,从空间活化到多元协同,这场“青春提案”不仅为社区注入新活力,更展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无限可能。未来,更多青年智慧将继续在社区治理的田野上生根发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71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