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间流转花鼓韵,荆楚寻芳启新章
——“寸影花鼓”团队赴郑州小学开展校园宣讲实践
(通讯员 张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一指示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传播。
当前,作为国家级非遗的花鼓戏面临着受众老龄化、传承人才断层、传播渠道单一等诸多困境,部分剧目面临失传危机,生存空间不断萎缩。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寸影花鼓”实践团队应时代需要,结合专业学科优势打造了国内首款非遗戏曲数字交互装置,旨在解决传统戏曲传播和传承过程中“效率低、交互差、节奏慢”三大痛点。团队以实践为桥梁,将自主研发的数字交互装置带到线下,通过实地试用与体验活动,以数字技术焕醒非遗传承的新活力。
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近日,武汉大学“寸影花鼓”团队带着创新的非遗戏曲交互体验装置走进郑州一所小学,为这里的学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花鼓戏体验。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用数字科技为古老的花鼓戏注入新活力,在小学生心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湖北花鼓戏是荆楚文化的活态传承,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地域风情,承载历史记忆,在文化传承、群众生活及艺术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当下花鼓戏知名度和上座率较低,剧团每年演出场次不足50场,大量剧目失传,30%的传统剧目已难觅踪迹。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式微,据调查,很多年轻人表示未听说过花鼓戏这一剧种。郑州虽并非花鼓戏的发源地,但团队深知传统文化对于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让远在郑州的小学生们也能感受到花鼓戏的魅力。
在郑州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得端正,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的花鼓戏表演,屏幕中,传统花鼓戏的精彩片段与现代数字技术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花鼓戏的发展历史,从起源时在民间的蓬勃兴起,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传承,每一段故事都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参与体验非遗戏曲交互体验装置。当特制手电筒照亮引导区域,屏幕上即时呈现出精美的登台布景及唱词演绎,“光影换景”更是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传统戏剧漫长的幕间等待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变为即时切换,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SD+ TD技术支撑的实时数字形象系统,让孩子们现场生成戏曲妆容,化身为《站花墙》等经典剧目中的角色,仿佛穿越回古老的戏曲世界,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精髓。
图1:郑州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小学生体验非遗戏曲交互体验装置
目前,“寸影花鼓”团队已完成湖北花鼓戏经典剧目《站花墙》的编创,并在试运营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前开展的多场线下活动也收获了良好反响。此次走进郑州小学,是团队推进戏曲进校园的重要举措。未来,团队计划继续实施“数字活化-基层深耕-国际传播”三步战略,完成更多小剧种的数字化建档,组织更多智慧戏曲研学活动,不仅要让花鼓戏在校园中扎根,还要将中国的戏曲文化传播到国际舞台,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推动跨文化交流。
图2:非遗戏曲交互体验装置角色互动放大图
一曲未尽千山晓,寸影能传万代春。当数字技术的金线绣入传统戏曲的锦缎,当孩童清亮的眼眸映出百年戏韵的光华,这句承载着文化守望的诗篇,在“寸影花鼓”队的实践中获得了时代注脚。“看到孩子们眼中对花鼓戏的好奇与喜爱,我们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能让更多孩子了解并爱上传统戏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团队负责人满怀期待地说道。在数字技术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下,“寸影花鼓”团队以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新路径,让古老的花鼓戏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绽放出别样光彩,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传承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72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