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间流转花鼓韵,荆楚寻芳启新章
——武汉大学“寸影花鼓”队探访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五小学
(通讯员 谭雪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一指示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传播。
花鼓戏作为湖湘文化瑰宝,是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省三大传统戏曲之一。但是当前花鼓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演出市场萎缩,年均演出不足50场;人才梯队断层,40岁以上演员占比近八成;剧目流失严重,30%传统戏目已失传。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存续发展亟待破局。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寸影花鼓”实践团队应时代需要,积极研发非遗戏曲交互体验装置,以数字技术焕醒花鼓戏非遗传承的新活力。
“楚韵千年,鼓乐未央。”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武汉光谷第二十五小学展开。为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武汉大学“寸影花鼓”团队以花鼓戏为魂,以数字光影为媒,走入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五小学,与该校学生积极互动,用精心研发的非遗戏曲交互体验装置带领学生体会花鼓戏非遗传承之美。
在活动现场,“寸影花鼓”团队成员首先为小学师生们介绍了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等知识。让孩子们对花鼓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团队展示精心研发的非遗戏曲交互体验装置。小学生们被这个新奇的装置深深吸引,积极参与花鼓戏交互体验,举起特制手电筒,激活剧中角色,体验“光影换景”的奇妙过程。
该装置以花鼓戏非遗艺术为文化内核,保留了戏曲艺术精髓,又提升了互动感和参与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花鼓戏的魅力。
图一:光谷第二十五小学学生使用装置体验花鼓戏
图二:光谷第二十五小学学生共同使用装置体验花鼓戏
在体验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小学师生们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孩子们对花鼓戏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在交流体验中,孩子们稚嫩的话语中满是对花鼓戏及交互装置的好奇,“哇,这个手电筒好酷啊,一照就能变场景!”“这个角色好像活了一样!” 光谷第二十五小学的张老师也赞不绝口:“这种互动装置太有创意了!孩子们对花鼓戏的兴趣一下就被点燃了,比传统说教式教学强多了,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活动。这次实践进校园活动给孩子们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也助力非遗的传播。或许这一次互动体验之旅将放飞孩子们心中的花鼓戏之梦。”
通过这次活动,“寸影花鼓”团队以当代的科技表达古老的戏曲韵律,让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在虚实光影间,续写着“击鼓踏歌”的文化新篇章。这种创新的传承方式,不仅让花鼓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更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据悉,武汉大学“寸影花鼓”团队锚定“进心灵-亮基层-见世界”“三步走”战略,未来三年将完成大多数小剧种数字化建档,组织智慧戏曲研学,推动戏曲进校园,进社区,借“一带一路”推动跨文化交流,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花鼓戏魅力。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中,让我们一起以匠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点燃传承星火,让每一段濒危唱腔都在数字时代找到永恒舞台。让00后用他们熟悉的方式,续写传统文化的当代篇章。”团队成员在后续回顾中真挚地表示,“我们以花鼓戏为起点,期冀助力更多非遗戏曲在当代焕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帆出海,让世界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别样魅力,正如总书记所言,彰显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团队表明,后续将坚守初心,以数智赋能传统文化,凭借非遗戏曲交互体验装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72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