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把一场丰收,化成甜蜜:安徽大学生专访麦芽糖技艺传承人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宋润泽

麦芽糖自古以来就是古人对甜蜜的象征。早在三千多年前,《诗经·大雅·緜》中就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句子。这里的“饴”指的就是麦芽糖。为讲好匠人故事,发掘工匠精神,7月22日,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淮南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民族有爱”爱心支教团队深入淮南市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听那里的麦芽糖技艺传承人王占冬说一说他的“甜蜜”故事。

代代相传的匠人情怀

憨厚、朴素、话少,这是王占冬给队员们留下的第一印象。王占冬今年将近五十岁,看似有些木讷的他,谈起麦芽糖,就好像换了一个人,滔滔不绝起来。

王占冬的这一门手艺是从祖上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回忆起自己跟着父亲学做麦芽糖的时光,王占冬坦言,在自己还是个孩子时,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帮着父亲做麦芽糖。麦芽糖的制作过程的每一步都非常费心费力。但是父亲对麦芽糖品质的极致追求和热爱始终感染着童年时的王占冬。父亲常常教育他做麦芽糖千万不能耍小聪明,短斤缺两,用料、火候都必须要严守祖上的规矩,万万不能失去敬畏之心。诚实守信,这是王氏家族制作麦芽糖代代相传的精神。

无论销量如何,王占冬都会坚持每年制作麦芽糖。“不希望这门手艺失传啊!”当谈及为何能坚持年复一年地制作麦芽糖的时候,王占冬深有感慨地说。据他介绍,太平村由于靠近集市,村里原来本有不少技艺精湛、门类齐全的手艺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村庄出外谋生。村里的的老手艺正在一项一项地流失。队员们了解到,在麦芽糖制作的鼎盛时期,全县有十余户人家制作麦芽糖,如今,大部分制作户的手艺已经不同程度的流失或彻底失传。

巧手谱出的丰收赞歌

王占冬带领队员们走进他的作坊,土质的灶台和现代化的测温设备一齐呈现在队员们面前,具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据王占冬介绍,麦芽糖的制作时间大致在每年的十月。这个时候,正好是麦子丰收后的时节,同时秋高气爽的时节,气温也比较凉爽,适合麦芽糖制作时对发酵温度的调节和把握。每年的丰收时节,王占冬的麦芽糖总会和农人的喜悦同时出现。他用自己的甜蜜,给金色的秋天点缀上一抹更深的糖色。

麦芽糖制作的方法其实并不是非常复杂,但是非常考验制作者的熟练度。古沟的麦芽糖须选取当年的大麦芽研成细芽,再掺上当年的新糯米蒸制并发酵6小时。经过一系列糖化过程,麦芽中的淀粉受到酶的分解,形成低聚糊精和可发酵性糖,最终成为我们熟知的麦芽糖。

谈起自家的麦芽糖,王占冬的脸上不禁露出骄傲的笑容。他向队员们说:“我家的麦芽糖一直以来都是选用纯麦芽,用地锅纯手工制作。”王占冬说:要想做成美味的麦芽糖,温度的把握很重要,由于发酵罐是用柴火加热的,所以火候的把控会更加困难。在没有现代化的测温设备之前,他一直是用经验来判断火候的大小。发自内心的熟练和热爱,是麦芽糖制作的最大秘籍。

传承依然“道阻且长”

王占冬的心里,其实一直藏着一声“抱歉”。

祖上的手艺没有传下去,这是他多年来深埋在心底的一份遗憾。“失传了。”王占冬无奈地告诉队员们。“村里许多年轻人嫌辛苦,就不愿意跟我学做麦芽糖了。”即使家里没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他的两个女儿没能学习制作麦芽糖的手艺。沉重的升学压力,让她们无暇关心这门手艺的传承。王占冬看着自家墙上孩子们的奖状,说:“做麦芽糖还是太辛苦了呀。我怎么忍心让她们学呢?”

王占冬告诉队员们,由于销路窄销量少,他家每年的制糖收入仅能达到两三万元。为了维持生活,除了制作麦芽糖外,他还在利用麦芽糖渣养猪开展副业,收入目前除了保证基本开销外,仅够孩子们念书。当问及目前传承的难处时,王占冬坦言,销售依然是最大的困难。由于办理食品加工许可证非常不易,想要让商品打入本地超市可谓前路漫漫。自从国家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村里为了保护麦芽糖的手艺,帮扶贫困群众,积极地为他联系客户,帮他打开了一些销路。据村里介绍,王占冬家一开始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经过帮扶和努力,王占冬家于2017年脱贫。

这一年,古沟回族乡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稻菽千重。十月,王占冬依然会捧出自己手工制作的麦芽糖,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但是据他自己估测,因为身体原因,自己大概只能再做三到四年的麦芽糖了。队员们听完手艺人的介绍,不禁陷入深思和担忧之中。把传统手艺保护好发扬好,不仅仅是这些匠人们的家事,也更是一个社会所应有的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1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启航-----宝中在行动

启航——-宝中在行动高考成绩揭晓,有很多高三毕业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太多的毕业生对未来茫然无知,如何根据自己的分数、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作为已经经历…… 顾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查看全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科普电路常识,传承教师精神”暑假社会实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科普电路常识,传承教师精神”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沐光”南航热科普教师精神永传递“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为师者,不问两袖落清风,但求玉壶…… 沐光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青年力量注入老旧社区改造,开启社区治理新篇章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老旧社区改造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的关键任务。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一群充满活力与…

智暖夕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六班开展“AI伴老智慧康养行”系列志愿服务社会

智暖夕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六班开展“AI伴老智慧康养行”系列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老年人口…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行2025年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评选大会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示范引领作用,4月30日,教育科学学院于教科楼402会议室举行2025年河南省…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校园明星”评选活动

为深化青年价值引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月30日,教育科学学院于教科楼402会议室举办2025年“校园明星”评选活动,…

青春力量赋能老旧社区焕新,青年提案绘就治理新蓝图

我国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社区占比超35%,普遍存在设施老化、空间不足、居民疏离等问题。以某典型社区为例,60%的小区楼龄超20年,…

最新发布

社会实践作业——化“任务”为“意愿”
近年来,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大热,让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提前利用假期,深入了解社会,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拍摄,宣传,日志撰写等任务的堆叠让一些同学感到疲倦,同时不禁思考起这些…
孩子们教会我的那份感恩
古沟里支教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如火的骄阳一样,和孩子们的故事依然如火如荼。人道是,一片幽情冷处浓。在一次预想中平平常常感恩教育课上,我却比孩子们受惠更多。通过在村子里对家长们的走访,我发现村子…
讲好民俗故事,发掘工匠精神:安徽学子走进淮南古沟探寻民俗
古沟回族乡位于淮南市潘集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杂居聚落。悠远的历史和不同的民族孕育了这里璀璨而多样的传统民俗。2019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淮南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民族有爱”爱心支…
陶溪川:工厂与文创,来自瓷都的最美碰撞
为了探索陶瓷历史文化,寻找陶瓷产业发展新方向。2019年7月21日,烟台大学“寻迹昌南”三下乡社会调研团前往江西省景德镇市,围绕“德蕴景中,瓷上升华”一主题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来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街…
“星”语“星”愿——关爱自闭症儿童
关爱自闭症儿童,我们在通往爱的路上。(2019年8月26日皖南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院张真电)2019年的暑期实践活动,我们的志愿团队将主题落在了关爱自闭症儿童的行动上,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挥走寂寞 令童年七彩
1.实践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内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突出。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在心理人格、个人安全、道德品行和价值观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
山不会过来,那我们就过去
1.实践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内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突出。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在心理人格、个人安全、道德品行和价值观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
八公山下的那缕豆香:安徽大学生专访淮南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
豆腐出现在汉朝,在中国美食史上由来已久。《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入馔甚佳也。”7月22日,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淮南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民族有爱”爱心支教团队走进该…
初始桐庐三治,合创青春征程
8月,一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的三治融合小分队来到了示范地嘉兴桐庐,满怀激情的开展了有关乡村三治融合的调研活动。调研伊始,小分队来到了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并于当地村委三治融合开展的…
为留守儿童搭建知识的桥梁
1.实践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高速发展推进,国内城市务工人员数量增高,村中大多为老人妇女及小孩,留守儿童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出,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