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走向振兴实践队寻访西海岸新区泊里红席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作者:王瑞崟 梁亚茹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这是流传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一带的民谚,反映的正是当地延续2000余年的一项特殊的年节旧俗:铺红席。为更好的了解泊里红席的传承现状,挖掘红席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8月10日,走向振兴队赴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寻访传承千年的红席文化。

实践队员到达泊里镇附近时,大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土层薄映入眼帘。“这种丘陵上有很多砾石,土壤质地粗松并且呈微酸性,非常适合高粱这种高秆作物生长,泊里红席编织用的高粱茎秆就取自这些田野中。”搭载实践队员的出租车司机说。

“找编红席的人呀,我知道,我带你们去。”到达张家村后,队员在杂货铺老板的带领下找到了红席传承人肖长全。与想象中的豪华的工作室有着天壤之别,眼前低矮的茅屋里竟是编席的场地。弯腰进入茅草屋,肖长全拿着一把刻刀,正在捋顺席上的一根篾子。

篾子薄如丝绸,摸起来十分光滑。在队员好奇的目光中,肖长全介绍了红席的制作流程:“先将红、白高粱秸秆在水中浸泡8个小时,再劈成3至4毫米宽,把里面的瓤刮净、刮平,修成平滑、光亮的篾子,白色的篾子还要用硫磺熏,编席时要用比席子宽度长40厘米左右的篾子起头。”说着他抬起手中的红席,向实践队员展示红白两色的篾子。

红席的制作工艺独一无二,制作工序从去根、剔稍、捆坯子到破刮篾子、编隔子,多达20余道。一领普通规格的红席,从起头到编成,一个好手从早编到晚也要五天时间才能完成。“打我记事起村里就开始编席了,几乎全村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在编红席。”肖长全说,他六岁就开始学编红席,已经坚持了六十多年。

当被问及为何要在低矮的茅屋中编制红席时,肖长全叹了口气:“为了保持高粱秸的柔软度,编席子的屋子必须保持湿度,所以,要在一种半地下的房子里进行,还要时不时往地面洒水,屋里的炉子也不敢太旺。冬季潮湿阴冷的环境和长期蹲坐在地上编席,我们很多人都因此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说起泊里红席的历史,有着很多版本,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孙膑染席。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孙膑遭庞涓陷害,曾漂泊寓居于泊里一带,身无长物,生活穷困,见当地百姓广泛种植高粱,秸秆(秫秸)弃之无用,便将其劈成篾子,编成席子铺在地上做炕当被。秫秸原为白色,因孙膑被施膑刑后膝伤未愈,编席时血流入席的纹理,遂染成了红白相间的颜色……

红席之名的由来,当然与孙膑的膝伤无关。通常用作原材料的高粱秆都会取红白两色,交叉编织出不同的花纹,自然就具有了红的色泽。红色,不仅指代花样之丰富,也寓意红火和喜庆。不过,为纪念这位名冠中西的军事家和思想家,泊里人习得并传承孙膑的方法编席铺炕,编织红席的手艺和在炕上铺席的风俗,由此流转绵延两千年。

“我只知道前期在大集上调研时,卖席子的商家和我说泊里红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因为普通的席面只有十几元一平方米,但是泊里红席却要四百多元一平方米,今天亲自来看才知道什么叫做物有所值。”实践队队员姜筱桐感慨道。

如今,泊里镇相继成立了泊里红席协会和青岛泊里红席生产专业合作社,组织了编席技艺大赛,选拔出了红席技艺传承人,专项扶持奖励之外,还成立了红席专业推广公司,不断引进高水平工艺美术公司,辅导提升红席品质,实行个性化定制……越来越多的手艺人重拾这一古老技艺,使泊里红席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的传承和新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6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青工部持续开展“牵手夕阳红,爱驻老人心”志愿活动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关爱老年群体、缓解其孤独感,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于2025年3月29日——6月7日在三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牵手夕阳红,…… 乔龙巴图·娜木加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青工部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青年力量注入老旧社区改造,开启社区治理新篇章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老旧社区改造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的关键任务。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一群充满活力与…

智暖夕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六班开展“AI伴老智慧康养行”系列志愿服务社会

智暖夕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六班开展“AI伴老智慧康养行”系列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老年人口…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行2025年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评选大会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示范引领作用,4月30日,教育科学学院于教科楼402会议室举行2025年河南省…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校园明星”评选活动

为深化青年价值引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月30日,教育科学学院于教科楼402会议室举办2025年“校园明星”评选活动,…

青春力量赋能老旧社区焕新,青年提案绘就治理新蓝图

我国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社区占比超35%,普遍存在设施老化、空间不足、居民疏离等问题。以某典型社区为例,60%的小区楼龄超20年,…

最新发布

走近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
恩施州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老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董必武,贺龙,周逸群,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人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先后建立了以恩施地区为中心或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块革命…
绿芽实践队7月13日支教故事合集2
告别了第一天转身迎来了第二天;褪去了青涩换上了自信从容的微笑;内心的软弱逐渐变得坚定。铃声响起,踏进教室,散在各处的孩子纷纷嚷道:“班主任来了,快坐好!”一时间让我有些哭笑不得,自己真的有这么…
走向振兴实践队赴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调研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山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道德传统。”为了更好的了解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走向振兴实践队来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进行调研学习。…
走向振兴实践队赴张家楼达尼画家村展开调研
“泼墨山水淡云柔,油彩重抹晚来秋,欲见胭脂霜红浸,晚秋寻枫张家楼。”前不久,一首描绘张家楼达尼画家村的诗在西海岸新区广为流传。为了进一步了解张家楼的油画艺术,探访因油画而出名的乡村小镇,8月10日…
走向振兴实践队采访晓宁公益负责人
为更好探究乡村振兴如何与传统文化、志愿服务结合,8月8日,走向振兴实践队前往青岛西海岸新区“宁静心语”心灵驿站采访晓宁公益负责人崔晓宁。上午8时,团队成员到达“宁静心语”心灵驿站。古朴的大门,缠绕…
绿芽实践队7月13日支教故事合集
在三下乡中,我负责的是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三年级不仅是三个班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班,在我心中也最害羞的一个班。为了活跃班级气氛,我在下课休息的十分钟就到达了教室。同学们也是很欢迎我的。讲课的内容是数…
走向振兴实践队赴藏马山开展调研活动
为了解藏马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调研藏马山“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挖掘其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8月9日,走向振兴实践队赴藏马山开展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当日清晨,实践…
走向振兴实践队赴铁山、宝山镇调研传统文化
为了探索铁山、宝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寻找铁山大集的历史文化痕迹,了解地秧歌文化的发展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走向振兴实践队于8月10日前往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镇和宝山镇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践…
师大学子三下乡——关注“被数字时代遗忘的”老年群体
随着生产生活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备受关注。为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7月27日,湖南师范大学新传院赴平江调研队伍走进平江县汉昌街道书院社区,对“老年人数字化生存现状”…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坚持文化自信,需要对文化历史有全面的认识。7月初至8月中旬,走向振兴实践队走访调研黄岛区23个街道,1个自然保护区,40余处乡镇大集,记录全面建成…